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通讯员董思慧
年,宋金议和,高宗赵构终于松了一口气。两年后,太常寺重新颁布《宣和博古图》,并以此为依据,改造陶瓷祭器。这是宋高宗对神宗和徽宗所确定的祭祀天地“须用陶器”原则的全盘继承,也是南宋“袭故京旧制”京城临安重设官窑的首要原因。
之前北宋徽宗政和年间,曾置官窑于汴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官窑命名的朝廷官办窑场的开始。这其中包含一批陶瓷礼器及一定数量的宫廷日常用瓷的制作。然而,这些陶瓷器,连同礼制局新造的仿三代礼器等一并随高宗建炎三年()渡江时“尽皆散失”。
数百年后,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两处见于记载的官窑,已成传说,遗址不知所踪。直到上世纪20年代,时任日本大使的小笠原彰在杭州乌龟山南麓采集了大量瓷片标本,郊坛下官窑才初露一角,而另一处官窑在什么地方,仍是一大谜案。
年春,大雨过后,在一处叫老虎洞的山岙中,大量瓷片被冲刷而出……
乌龟山和老虎洞,已被考古认定为南宋两处官窑遗址所在。南宋官窑博物馆,就建在乌龟山脚下的郊坛下官窑遗址之上。馆里隆重推出的镇馆之宝,却其貌不扬,一件是出土于郊坛下官窑遗址的垫饼,一件是出土于老虎洞官窑遗址的荡箍。
出土于杭州乌龟山的南宋官窑“大宋名物”垫饼
出土于杭州老虎洞的南宋官窑“修内司”铭文荡箍
诸多釉色青莹如玉,造型端庄古朴的官窑文物中,为什么单挑出这两件窑具?
◆单品推荐:“大宋国物”垫饼“修内司”铭文荡箍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之南宋官窑馆区藏
◆推荐人: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展陈部研究馆员方忆
宋瓷,中国瓷器史上发展的巅峰时期,汝定钧哥等名窑举世闻名。而南宋官窑,又是中国青瓷烧造的一个高峰,它出身高贵,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御用窑,“白富美”无疑。
官窑的瓷器生产,由朝廷直接管理,产品完全按宫廷要求生产,并仅限于宫廷使用。宋代官窑制度的设立,明确将官窑与之前各地民窑烧造瓷器进贡朝廷的贡窑区别开来。
北宋的官窑遗址在开封,但因黄河多次改道,遗址被掩盖于泥沙之下,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目前最早的官窑遗址,就是杭州这两处,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的修内司官窑。
只为皇家御用,官窑在制作烧造上,不惜成本,无不显示出白富美的“傲娇气”。官窑瓷器造出后,检查中,稍有瑕疵的产品就会马上摔碎销毁,就地掩埋,只有完美无瑕的产品才会送入御前,民间严禁也绝不允许私藏,除非皇帝赏赐。
所以,在南宋官窑馆区,看到诸多由官窑碎片拼接修复而成的瓷器,不要奇怪,它们就是被砸碎深埋的“瑕疵品”。
修复后的南宋官窑器物
不计工本,还体现在窑具上。
宋代瓷器的烧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仰烧,一种是覆烧。覆烧比仰烧更节约窑炉的空间,就是把坯件反扣在窑具上,入窑前刮去口沿那一圈釉,露出胎骨,这就是所谓的“芒口”。
仰烧(左)与覆烧(右)
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件事,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说的是定窑采用覆烧,因为口沿的毛边,而被北宋朝廷“弃定用汝”。
南宋官窑博物馆里陈列的匣钵
那官窑是怎么烧的?官窑采用匣钵装烧。匣钵是盛装瓷坯的窑具,相当于一个保护罩。南宋官窑的匣钵形状丰富,依据器物造型有不同的匣钵,在装烧时匣钵可仰置、扣置和两件合置。合置时,是一件当盖。每匣仅装一件,合置则是两匣装一件,十分讲究。瓷器入窑烧制之前,坯体要先上釉,再放入匣钵之中,这个“保护罩”不仅能保证窑炉中的落灰不会掉在瓷器上,而且钵内温度均匀度提高,大大提高了瓷器烧成的质量。
博物馆的遗址区有一条龙窑。郊坛下官窑遗址分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经历过两次考古发掘,发现龙窑两座,一条被回填,还有一条龙窑,现在就陈列在馆内,依山势而上。龙窑的上部本来有拱形券顶,现已坍塌不存。
南宋官窑郊坛下龙窑遗址
当瓷器入窑,被加热到℃左右的时候,表面的釉水很容易因为流淌而与匣钵发生粘连。这时候就需要一件间隔瓷器和匣钵的窑具。
工匠们通常会选择支钉或者垫饼。比如汝窑,用到支钉就比较多。
这件南宋官窑底部有5个支钉痕
为了追求玉质感,南宋官窑的工匠们采用了“素烧与多次上釉”相结合的工艺,一件瓷器要上3至4层釉,釉层最厚的达到了0.25厘米,而一般瓷器的釉层厚度呢,往往不超过0.1厘米。这种工艺加厚了瓷器的釉层,如果使用支钉的话,在烧制过程中,支钉很容易被厚厚的釉层粘住,大大降低了成品率,所以垫饼就出场了。
这件南宋官窑垫饼,比棋子略大一些,高1厘米,直径5.5厘米,表面清晰有力地刻划着四个字——大宋国物。这是官窑专用标志之一,体现了官窑专供宫廷烧制的特殊用途。
烧制前,工匠先将瓷器底足的釉刮去,然后放在垫饼之上。刮釉后露出了胎,胎中的铁元素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铁,而瓷器口沿的釉水向下流淌,釉层变薄,泛出了胎土的紫色,这就是后人常说的“紫口铁足”。
这枚垫饼的制作材料也很讲究。一般来说,民窑中的垫饼大多采用夹粗砂的耐火土制成,而这枚垫饼却是用细腻的瓷土精工细作而成。这可以保证,入窑后,垫饼的热胀冷缩率与器物足部一致,使足部不容易变形。垫饼的表面还有一个小圆圈,是一件小圈足的瓷器放在它上面,烧制后取下器物留下的痕迹。
在郊坛下遗址出土的垫饼中,这样的瓷制垫饼足足占据了三分之一,而刻写下“大宋国物”的却仅此一枚。
在与垫饼相邻的另一个展柜里,还摆放着一件修复后的瓷荡箍,同样,乍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
荡箍,陶瓷器制坯时陶车(又称辘轳)上的主要部件,一般安装在陶车直轴的下部,作用是使陶车平稳旋转。
红圈内铭文字样为“修内司”
这件荡箍呈扁矮的圆筒状,瓷制,内外侧面施青釉,制作规整。跟它的邻居一样,它身上的几个刻划文字“庚子年……匠师□记修内司窑置”,成为这件不起眼的荡箍最大价值所在。
南宋修内司官窑,建于郊坛下官窑之前,但数百年来,修内司官窑从未被发现过,存世的制品更是极为稀少,学术界对修内司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有争论。
老虎洞窑址瓷片堆积坑
老虎洞窑址作坊遗迹
上世纪90年代末,在老虎洞一带,窑址被正式发掘后,一直将它叫做“老虎洞官窑遗址”,虽然南宋时,此地就是修内司营驻地,但一直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此处就是修内司官窑遗址。
直到考古人员经历几年的器物整理,找出这一件带字的荡箍。几百年的谜团才最终解开。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